您当前位置:> 行风热线 > 留言明细
咨 询
 
问题编号:15478 发表人:guest   发表时间:2016/3/22
网友:
公民有没有权利看交通警察的警官证
今天在环山道上碰见交警,被交警拦下,我熄火并配合交警出示了我的行驶证,驾驶证!!但是我要求看看交警的警官证时,交警同志立马翻脸说我没有权利看他的警官证。。我想问作为一个公民到底有没有权利看这位警官的警官证!!
 
  
回复部门: 市公安交警支队 回复时间:2016/3/30

经联系得知,李先生是一名乘车群众,遇民警查纠道路违法交通违法行为时,要求民警向其出示警察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人民警察必须按照规定着装,佩戴人民警察标志或持有人民警察证件,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交通民警着装并开展执勤执法工作时,不需要先出示警察证再进行执法。

 满意度调查: 查询密码: 满意 不满意
当前没有网民参与满意度调查。
 
  网友交流

留言编号:5535 ·网友:, ·留言时间:2016/3/23

留言:警察执法中需不需要出示执法证?昨天下午,重庆晚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交巡警、刑警、特警几大警种,得到的答案是统一的:在着制式警服、佩戴警衔、警号情况下,无需再出示警官证。执法资格证是警察内部管理的一种证件,不对外公开。(12月7日《重庆晚报》)

  《重庆晚报》所发新闻的标题是:《交巡警执法要不要出示警官证?警方:不需要》。这篇报道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交巡警执法时,无需出示警官证!很多媒体在疯转这条新闻时,干脆把标题改成了《重庆司机要交警出示警官证/警方:不需要》。

  近来,车主要求交警出示执法证的事,常在网上曝光。前不久,邯郸交警上路执法时,司机要求看其执法证,交警揶揄车主“你香港电影看多了吧?”重庆交警对媒体的答复,等于给这事儿定了调儿。

  行政执法需不需要亮证,《行政处罚法》告诉大家:你处罚别人的时候,尤其是当场处罚,是要亮证的。现在交警方面的依据是《人民警察法》。按照该法第23条规定,警察执法时有两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一种是着装规范并佩戴警察标志,一种是出示人民警察证。行政处罚法与人民警察法就执法人员执法时是否出示证件问题规定不一致,按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律适用原则,警察执法应适用人民警察法的规定。

  交巡警是不能便衣执法的。这等于告诉大家:让交警出示警官证,是不可能的。

  这两天,关于成都协警上路执法被车主要求出示警官证的视频在网上热播,让公众知道了协警在交巡警执法过程中只能作一些辅助程序,是不能直接执法的。这下问题来了:参与执法的协警也着制式警服,也佩戴警号,如果不出示警官证,如何分辨执法者是正式交警还是协警,是真警还是假警?更何况,前不久海南刚刚出现过假交警“处罚”车主骗罚款的案例:车主郑先生开着还没来得及上牌的新车上路,被穿制服的假交警“罚款”500元。对此,海南省交警总队提醒:接受交警检查时,可要求交警出示证件。再往前,上海游客王先生遇上无锡交警查车时,也要求对方先出示警官证再执法。遭警察拒绝后,王先生选择诉诸法律。无锡交警部门在认定王先生确实违法的前提下,也承认交警在执法中的确存在没有应当事人要求及时出示警官证的问题。

  既然法律有明确规定,交警在执法时可以不出示警官证,海南交警总队干嘛提醒大家接受检查时“可要求交警出示证件”,无锡交警部门为什么要承认没及时出示警官证是个问题,给自己套紧箍咒呢?

  当初公安部通报公安机关统一配发使用人民警察证有关情况时,曾搞过一场新闻发布会,当时的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副局长樊京玉(现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书记)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如果群众有要求,虽然你穿着警服执法,但是我还需要再继续确认,可以要求着装警察进一步出示警察证件确认,这个时候人民警察要主动及时地出示。樊京玉还强调:“对于公安民警来说,持有和出示人民警察证意味着一方面他要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另一方面,他也必须切身遵守法律法规,严格约束行为举止,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人民警察法》是针对所有警察提出的要求,《道路交通安全法》是针对交警提出的要求。该法第80条明确规定:“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持有人民警察证件。”较之《人民警察法》中的“或者持有人民警察证件”,《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交警在着装、佩戴标志的同时“持有人民警察证件”。也就是说,交警即便着制式警服,也“应该持证”。

  我的朋友行政法专家、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陈宏光教授就交警执法要不要出示证件谈了自己的看法。陈教授认为,要看当事司机有没有要求。一般来说,你让别人拿出驾照时,就该主动出示警官证,这也是双向监督的表现。回到法律的原点上,如果人家不要求你出示,那是对你信任;如果车主提出要看你的证,这个时候你就有义务拿出来。
 共有 1 条留言,共1页:   第一页 (当前是第1/1页) 最后页
跳转到第
请对该问题及回复发表意见与讨论:
姓  名: 联系方式:
参与讨论:
尊敬的用户:
留言请遵守以下条例,本网站保留对违反规定的用户进行处理的权利: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尊重网上道德,《威海传媒网》网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的留言会通过《威海传媒网》网站管理人员审批后发布,请勿重复留言。

——威海传媒网    
 

威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鲁备200900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ICP备06041465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hcmw200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1-5191950

网站热线: 0631-5191576/5191412 网络实名:威海传媒网 网络设计/系统支持:威海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