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角轮胎的改造计划,规划局应秉持对城市未来负责的态度谨慎划定。毕竟三角轮胎地块不同以往,开发利用后市区内再无如此优越的土地。 规划部门的开发态度不是不可以理解,但对不同区域的规划应予以灵活的规划建设思想,特殊区域特殊对待方能合理完成城市升级改造的最终目的。对于规划局引述的“传承,创新,改善”的规划原则我个人是完全赞同的,但三角轮胎地块的规划指标及方针并没有着实反应这些原则。传承:何为传承?要为后人留有余地即是传承,要知道本身规划局对该地的开发就已经涉及到商业市场化的开发利用,那么规划口中''不以追求土地开发经济价值''的方针就已经前后矛盾。改善:何为改善?只是单纯的盖楼造房就是规划眼中的改善?改善应建立在提高城市竞争力及城建品质同时又不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为最终目的,加大开发强度和上述原则并无矛盾之处,规划局不能用陈旧的规划理念束缚城市发展(这种发展既是经济又包括人文层面)。创新:何为创新?在现有三角轮胎的指标设定上看不到任何创新因素。创新意味着突破局限,那么威海城市建设的局限在哪里贵局应该很清楚,威海的人居环境历来都是一流,但城市硬件条件上的落后却非常明显,硬件的提升同时可以衍伸到软件的承载及改善创新,那么加大三角轮胎开发强度即意味着创新及突破,不分区域得限制土地开发规模非但没有体现出睿智的创新理念反而显得闭塞自封。 从城市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上似乎对大众免费开放的公共设施更加契合规划局的想法,那为何规划局又要对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这本身的认知矛盾就已经非常突出。而且更加需要说明的是,对人文环境的关怀是可以从硬件方面改善的,新加坡香港等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大,但人文评比中从来都是世界前列。在这里我可以举出一个令规划部门信服的证据,在去年''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城市步行友好性报告中》,威海虽位列其中但综合得分却比较落后,且与规划局一直以来论调相左的现实是,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无一不是中心城区摩天建筑林立,都市人文气氛浓厚的城市,其中开发强度颇大的香港排名首位,更加说明城市人文宜居与否与土地的开发强度在国际的城市发展趋势上并不冲突。而且我们威海需要做的仅仅是在三角轮胎这个特定区域加大开发强度而已,这并不过分。 还是那句话,三角轮胎地块开发请徐局从城市未来发展的角度三思而后定,规划局如果真正秉着“传承改善创新”的原则,就请规划局真正得突破局限和思想包袱。如若不然,咱们这届班子可以把余地留给后来人。 |